最近“小镇做题家”上了热榜,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代名词,在最近刷到的关于这类的各种新闻和热点中,我了解了某一部分含义,原本是学子们自嘲的话语,现如今却成为嘲笑他人的伤人武器,在这个社会中,不平等充斥着每个角落,家庭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极大一部分人都无法和“一小部分人”站在同一起跑线,我们经常说有人出生在通往罗马的道路上,也有人直接生在了罗马,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确实长期存在着,但是现在有一部分人用这样嘲讽的词汇来嘲笑目前处于这样生活中的学子,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前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读书是为了和大部分人站在同一高度接受同等的对待,他们应该是大山的朝阳、是末日的阳光、是国家的希望,绝对不等同于只会埋头做题的一群年轻人,试问谁不是一题一题的做,一张卷子一张卷子的答,一场考试一场考试的考,他们也是想变成更优秀的人。
张桂梅老师说过:“孩子们开始拼命刷题,他们说刷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家境贫寒的学生们没有城里人的条件,也没有城里人的背景与门路,更上不起抄近道的补习班,他们用这种最笨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能力慢慢可以比肩从小就开始接受优等教育资源的同龄人,他们从小就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只有努力才会有平等的对话机会。
努力终会让那个平凡的人变的耀眼。
